广告圈的人都知道,这行当早就成了“红海”里的“血海”——全国54万家广告公司挤在一块儿,拼价格、抢资源,日子过得拧巴。但这两年,有个叫传播易的平台却悄悄冒出了头,2014年上线时,整个行业还没一家像样的广告交易平台,如今它靠着一套自己琢磨的“四步模式”,硬是在混战里趟出了一条新路。
第一步:从小广告主的痛点里找突破口
做平台,最怕的是找不到“抓手”。传播易刚起步时,没敢硬碰硬去撬4A公司和大媒体的铁板——那些老关系盘根错节,动不得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30多万家中小广告主,这些企业买广告时总犯愁:想投个地铁广告,得自己挨个打电话问价,一圈下来大半天过去了;好不容易问到价格,又拿不准是不是买贵了,小订单在媒体面前根本没议价权。
“让小广告主买广告像网购一样方便”,成了传播易的头一个目标。他们把广告资源全搬到线上,开发的系统能同时处理上千条广告信息,想买什么直接搜,价格明明白白。更关键的是,他们把原来要比价、议价、签合同的繁琐流程,简化成“提需求、下订单、付款”三步,最快十分钟就能搞定。
最让小广告主动心的是,传播易把大家的小订单攒成大单子,再去跟媒体谈价格。“以前我们公司投个公众号广告,单条报价8000,传播易攒了20家同类型企业一起投,最后谈到6500,省下来的钱够多做两版海报了。”广州一家餐饮连锁的市场经理说。就靠这手,传播易很快成了中小广告主的“聚集地”,订单量像滚雪球一样涨。
第二步:不赚差价赚佣金,把媒体拉上船
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,媒体和代理商自然找上门来。但传播易没走传统电商“低买高卖”的老路,而是搞了个“保价代销”的模式——媒体报多少价,平台就卖多少价,只从中抽3%-5%的佣金。
“这样一来,我们跟媒体就不是对手,而是伙伴了。”创始人郝纯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解释过这个思路,“传统模式里,平台总想着压媒体的价、赚差价,结果两边互相提防。我们不赚这个钱,媒体反而愿意把好资源放上来,因为走量快。”
2014年下半年,传播易开通了媒体入驻通道,像天猫开店一样让代理商自己运营。不到一年,就有5000多家代理商入驻,7万多广告资源上线,从微信公众号、地铁灯箱到报纸版面,几乎能满足所有中小广告主的需求。有个户外广告代理商算过一笔账:以前靠业务员跑单,一个月顶多接20单,入驻平台后,订单量翻了三倍,而且不用花精力谈价格,只管执行就行。
第三步:从“卖广告”到“做服务”,把链条串起来
光做交易平台,天花板看得见。传播易很快发现,广告行业的服务环节碎得像散沙——设计公司、策划团队、投放执行各干各的,广告主想找个“一条龙”服务,得自己对接好几家,效率低还容易出岔子。
于是他们开始把服务也搬进平台。现在广告主在传播易下单后,系统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创意策划、文案撰写甚至效果监测服务。“我们上次投抖音广告,从脚本创作到投放优化,全在平台上搞定,比自己找团队省了近一半时间。”一家美妆初创公司的负责人说。
这种“交易+服务”的模式,让传播易从单纯的中介变成了产业链的“粘合剂”。2016年,它拿下“金指尖奖·最佳第三方广告服务商”,评委会的评语里写着:“它让广告行业的低效环节开始变得顺畅。”
第四步:盯着数据要创新,琢磨“反向定制”
最近两年,传播易又在琢磨新玩法。靠着积累的海量订单数据,他们开始分析不同行业的广告偏好:母婴类客户爱投短视频,餐饮品牌更认本地生活APP。这些数据被整理成报告,反馈给媒体,甚至能帮媒体设计出更精准的广告产品。
“比如我们发现,珠三角的服装厂很想在长三角做推广,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。我们就联合那边的社区广告运营商,定制了‘区域精准投放包’,效果比盲投好太多。”平台运营负责人透露。这种“反向定制”模式,让广告从“媒体有什么卖什么”,变成了“客户要什么有什么”。
如今再看传播易的路径,其实很简单:先帮小广告主解决“买得贵、买得麻烦”的问题,再用订单量吸引媒体,接着把分散的服务串起来,最后用数据反推创新。这套模式没什么高深理论,却实实在在戳中了广告行业的痛点。就像郝纯常说的:“B2B生意的秘诀,就是把别人嫌麻烦的事做细致,把别人没看到的链条接起来。”
在54万家广告公司厮杀的赛道上,传播易用这四步,硬是把“红海”里的生存逻辑,变成了属于自己的“蓝海”法则。